400-028-3393

科普工作者专访 | 朱亦丹:行走在科普之路,助力声学领域“声”生不息

行业资讯 | 2024年04月29日

相比眼中所见,耳畔所闻常被人忽视。鲜少有人发现,声音里其实潜藏着无数奥秘。但世间总有乐于分享的领路人,朱亦丹正是其中一员。15年间,他为满足不同人群对“声”的需求不断探索,谱出一篇篇多彩乐章。


图片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亦丹



打造科普基地趣味课程

带领学生共探“声学之趣”


温暖的午后,一声清脆的“朱老师”叫住了正准备离开球场的朱亦丹,一番交谈后,他才惊觉,原来刚刚与他一起打篮球的小伙子在成为本所的研究生前就与他有了一面之缘。


自2008年以来,朱亦丹连续多年组织各大高校本科生参观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声学科普基地,每年接待500人次来实验室参观,而球场上的研究生,正是其中之一。


图片

带领大学生参观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声学科普基地


为增进学生们对声学的了解,在带领他们参观实验室之余,朱亦丹还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声学讲座,内容涉及声音频率、分贝等众多不同方向的趣味声学知识。


在关于分贝的讲述中,朱亦丹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台机器运转时发出的声音是80分贝,如果在旁边再放一台一模一样的机器,发出的声音是多少分贝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说会不会是简单的数字相加,是160分贝?也有人说会不会是再增加一半,是120分贝……短暂的讨论后,朱亦丹公布了让人意外的答案——83分贝,原来能量加倍所带来的分贝增加并不是简单的算数相加,而是需要经过复杂的计权计算。


众多有趣的声学知识打开了学生们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也让不少人选择进入声学领域继续深造。作为他们中的一员,球场上的那位研究生曾坦言道:正是当年来科普基地参观学习的新奇体验进一步激发了自己对声学的兴趣,让自己坚定了考取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生的决心,希望未来能深入探索声学的奥秘。


对此,朱亦丹也深受触动。他表示,很高兴科普基地的参观经历能让更多学生爱上声学、选择声学。大学期间是真正开始挖掘兴趣深度的良机,为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声学之趣”,未来将继续打磨声学科普课程,带领他们共同体悟在声学领域中徜徉的美好。


直接传播与间接展示相结合

多形式助力公众科普


身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一员,朱亦丹不仅将想要了解声学科普的学生们“迎进来”,带领他们参观科普基地,还会“走出去”,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声学知识送进社区。香厂路街道、白纸坊街道、牛街东里社区、万博苑社区等众多街道及社区的不少居民,都曾在活动中见过他的身影,也见证了生活中常被忽视的声音的奇妙。


除直接传播声学知识外,朱亦丹也十分重视间接性的科普工作,如灵活地将专业知识与科普展项进行融合。2018年,北京科学中心开馆前,他承担了声学领域科普展项的策划工作。为实现良好的展出效果,他组织了北京声学学会多家会员单位,群策群力,让众多声学科技变得“可玩、可听、可感”。最终在会员单位的支持下,声纹识别、有源降噪座椅、双耳拾音等三项技术,被转化成互动展品在北京科学中心三生展区展示。


图片

小学生们体验“双耳拾音”


其中,有源降噪座椅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好奇。刚坐下的瞬间,能明显听到后方扬声器中播放的车流声,脑海中浮现出众多汽车在马路上川流不息的画面。但当整个人靠在座椅上时,车流声却大幅减弱,甚至几乎听不到。面对这一情况,不少体验者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连续两三次直起腰再躺倒,体会这一展项的神奇之处。


“尽管效果很奇妙,但其实背后的原理并不复杂。这一原理与降噪耳机类似,整个人靠在座椅上时,双耳会正好处在位于座椅头部麦克风的位置。当后方传来车流声时,头部两侧的麦克风会采集环境噪声,经过数据处理后发出反向声波,抵消后方发出的车流声,所以听起来声音小了许多。”朱亦丹解释道,“当然,为了更好地帮大家了解其中的声学原理,展项旁边也准备了介绍说明,让大家在开心体验之余,收获有趣的声学知识。”


开启视频科普之路

赢得业内高度认可


多年的科普工作让朱亦丹感慨良多,也让他逐渐意识到,科普不仅需要面向公众,也需要满足专业领域的行业需求。基于视频展现形式的各项优势,他开启了声学领域科普视频的拍摄之路。


结合北京声学学会资源,朱亦丹组织力量拍摄了12集《声学人讲声学》,邀请12位不同领域的声学专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进行声学科普。拍摄过程中,朱亦丹全程策划视频内容,与拍摄团队外出选景,前后忙碌了10个月才让系列视频顺利“出品”。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视频获得了中国声学学会第一届科普大赛三等奖。


图片

《声学人讲声学》录制现场


然而,奖项带来的肯定并未让朱亦丹满足现状,或是止步于此。在一次与中国科学院的老师关于院士资料整理的对谈中,他意识到,前辈们所经历的艰难的研究历程,所展现出的科学家精神与多年宝贵的研究心血,对每个领域都至关重要。因此,他开始致力于打造《口述声学史》系列科普视频。没有摄影团队,他就自己托朋友帮忙找;没有拍摄经费,他就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跑去拉赞助;没有内容策划,他就一边当“空中飞人”跑现场,一边挤时间列提纲……经过多番努力,1位院士与4位声学老前辈的风采得以保存下来。而朱亦丹也希望他们讲述的声学专业从无到小、从小到大的历程,能够鞭策和激励更多青年从业者奋楫笃行,臻于至善。


图片

《口述声学史》科普视频截图


忆起当时的情景,朱亦丹依然记忆犹新。“虽然很辛苦,但在系列视频完成的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他动情地回忆道。在第十六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上,片子首次播放,现场200多位声学领域的研究者当中,不少人都眼眶湿润,许多年长的从业者甚至流下了眼泪,深深为当年艰苦环境下前辈们的努力与付出所感动。


为进一步增强声学领域科普的互动性与传播力,朱亦丹2020年策划了“声学分享客”活动,受到了业内高度欢迎,并一直延续下来。2022年,随着活动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科研云、蔻享学术、仿真秀等专业直播平台的关注,几乎每周三都有一期活动,每期均有1万人以上在线观看,“声学分享客”也逐渐成为业内高度认可的“声学品牌”。


轨道减振、声纹、AI与声学……今年,不同领域的“声学分享客”还在继续,朱亦丹的“科普之行”也一直在路上。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换成便于理解的科普内容,传递给更多人。尽管科普之路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文章来源:西城科普进行时


推荐新闻

返回列表